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严格执行《关于报送有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的通知》的通知

时间:2024-07-09 03:57:3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81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严格执行《关于报送有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的通知》的通知

建设部


关于严格执行《关于报送有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的通知》的通知



建质施函[2004]29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

  根据部办公厅《关于报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的通知》(建办质函[2003]305号)(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应及时将实施行政处罚、不良行为及违反强制性标准等情况报送我部。目前各地报送情况很不平衡,部分地区存在报送内容不齐全、数据不准确、报送时间不及时等问题。为贯彻执行好《通知》要求,确保数据报送工作的正常运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报送的领导工作,落实具体的办事处室和信息报送的负责人,要确保所报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请将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名单于5月20日前书面告知我司。

  二、《通知》中要求上报的勘察、设计部分数据按照我部印发的关于《勘察设计质量信息管理业务系统试运行的通知》(建办质函[2003]665号)文件要求,由分管勘察设计质量的处室通过勘察设计监督信息系统报送。

  三、信息报送实行零报告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30日前将上季度的有关信息统计上报,数据为零的,也应如实填写报送。

  四、自第二季度起(报送日为7月30日),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应应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报送,同时指定信息系统密码钥匙的唯一持有人并明确其职责,以确保信息传递安全。

  五、为确保2003年上报数据的准确性,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对2003年的上报情况进行校核,若需重新报送的,于5月20日前上报我部,以便我部及时下发文件公告各地质量监督执法统计分析情况。

  按地方行政法规进行处罚的数据,可在按建办质函[2003]305号文要求上报的数据及格式外,以各方责任主体为单位单列并加以说明。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
二○○四年四月三十日


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裁决的价值目标

王春晖


电信网间只有实现互联才能实现规模效益。没有电信网间的互联,就不能形成竞争的电信市场,没有竞争的电信市场,就没有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因此,中国电信业的网间互联问题,应该是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管制的重点。作为网间互联管制的重要形式——行政裁决,是解决互联纠纷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笔者认为,这项法律制度的实施,应充分考虑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及其电信用户所期望实现的价值目标。这个价值目标应着重体现在六个字上,那就是公正、效率、效益。
一、公正。电信主管部门在解决互联纠纷时,应将公正作为最高的价值。裁决互联争议是以双方的权利义务争议为基础的,这种争议的存在意味着权利与义务的扭曲和混乱。裁决争议的目的在于对这种扭曲和混乱加以矫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这种矫正手段必须要具备公正性。公正从其运行过程看,包括公正的规则和公正地适用规则。这里讲的公正的规则,实际上就是讲立法上的公正。目前,我国网间互联的立法等级较低,主要形式是部门规章;在《电信条例》中只规定了六条有关电信网间互联的内容,且不具备可操作性。例如,互联互通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技术可行”,这要求中央通信管理机构制定一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网间互联技术规范。然而,在没有统一的网间互联技术规范的情况下,仅通过电信经营者双方的谈判是很难完成的。可见,网间互联的立法是公正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电信网间互联规则公正价值客观的前提条件;有了公平的规则,才可能公平地适用和执行规则。否则,当互联双方发生争议时,通信主管部门的公平裁决也将是一句空话。目前,应重点考虑出台统一的互联技术规范、互联通信质量的监测制度、互联互通中的证据规则、互联互通中的公示制度以及以体现以成本为基础的结算制度等。
二、效率。互联争议的解决是为了实现当事人的权利,使当事人受到损害的权益得以及时的恢复,以维护正常的通信秩序。通信行为与其他行为的不同点在于,它强调全程全网和分秒必争。因此,网间互联争的解决必须强调速度和有效,如果互联争议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不能体现通信行政管理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背离了公正的目标。根据《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处理办法》的规定,处理网间互联争议的首要原则是“着重协调、及时处理”;在解决争议的程序上,该《办法》规定:当双方发生争议,先由争议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向电信主管部门申请协调;协调还不成,才由电信主管部门作出行政裁决。其中协调争议的期限是45天;如果协调不成,电信主管部门还要邀请专家进行论证,专家论证的时间是多长《办法》没有规定;在专家论证结束,从提出网间互联争议解决方案之日起,通信主管部门作出行政裁决方案之日起,通信主管部门作出行政裁决还需45天。类拟这样的规定,是否体现行政裁决的效率价值,值得思考。应该指出,按照一般的行政法原理,行政裁决中的协调不是一个独立的程序,也不应是行政裁决的必经程序;协调的基础是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并要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如果通信主管部门在处理网间互联争议时,强调了“着重协调”,就很难做到“及时处理”。
笔者认为,处理网间互联争议的效率高低,应集中体现在程序之中,一个行政行为能否及时作出,主要是由它的程序所决定的。因此,制定解决网间互联争议规则的基本原则应紧紧围绕着效率这个目标。在实施中,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处理网间互联程序的时间性,要以迅速实现行政目的为价值目标;(2)处理争议的程序的设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考虑到网间互联的多变性和复杂性;(3)处理争议的程序应当建立在科学公平的基础之上,应为当事人所接受。
三、效益。电信主管部门在裁决互联争议时,还应考虑当事人因网间互联出现的障碍而减少的权益和其用户所受到的损失。事实上,当事人在发生互联争议时,受害一方都期望通过电信主管部门的裁决对其合法权益和用户权益的保护,以维护正常的通信秩序。因此,电信主管部门对网间互联争议的裁决本身,就体现着对争议解决的效益价值目标的追求。如果电信主管部门在裁决网间互联争议时,不注重效益的价值,即使是较为公正地解决了争议,也必须带来一方当事人利益的损失。例如,因网间通信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标准,非主导的电信经营者要求主导的电信经营者对网间路由组织、中继电路、信令方式或软件版本予以调整时,而主导的电信经营者拒绝予以配合,经协商未果。为此,非主导的电信经营者要求电信主管部门进行协调,经协调仍未果,电信主管部门就应及时作出裁决。那么,电信主管部门在裁决时,不仅要考虑主导的电信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同时要考虑主导的电信经营者因违反网间互联的相关规定给非主导的电信经营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


河南省律师执行职务若干规定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河南省律师执行职务若干规定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1990年12月26日河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保障律师依法执行职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律师是国家法律工作者,其任务是向社会提供法律帮助,以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律师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应当尊重和支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阻碍。
对干涉、阻碍律师依法执行职务的,律师有权向有关机关控告。有关机关应及时查处并予以答复。
第三条 律师执行职务,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忠于职守,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和工作纪律。
律师对于在执行职务中接触的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阴私,必须严格保密。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的律师,是指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考核批准,并发给律师工作执照的专职律师、兼职律师和发给律师(特邀)工作证的特邀律师。
律师执行职务,必须持律师事务所的专用介绍信和本人的律师工作执照或律师(特邀)工作证。其他任何人不得以律师名义从事律师业务活动。
律师工作执照和律师(特邀)工作证是律师进行业务活动的专有证件,严禁涂改、转借。
第五条 律师执行职务的工作机构是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应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设立,并接受当地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领导和业务监督。
律师执行职务必须由所在律师事务所按国家规定,统一受案收费。律师不得私自接办业务和收费。
第六条 律师担任诉讼案件、非诉讼案件的委托辩护人或代理人,应向人民法院、仲裁机关提交律师事务所的公函及由委托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律师是刑事被告人的近亲属或监护人的,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辩护人。
第七条 律师担任辩护人、代理人,可以到人民法院查阅所承办的案卷材料,全面了解案情。但不得查阅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的记录以及事关他案的线索材料。
律师阅卷可以摘录、复印。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摘录、复印的材料应存入律师事务所的档案。
人民法院对律师阅卷,应给予方便,并提供阅卷的处所。律师应在指定场所阅卷,不得涂画、损毁、丢失、带出案卷材料。
第八条 律师参加诉讼或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应凭律师事务所的《调查介绍信》和律师工作执照或律师(特邀)工作证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给予协助,提供有关资料,出具证明或鉴定。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 律师担任刑事案件辩护人,可以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律师凭律师事务所的《会见刑事被告人介绍信》和律师工作执照或律师(特邀)工作证,到羁押场所会见被告人。羁押单位应安排会见场所,并负责警戒工作。律师与被告人的谈话内容,羁押单位不得追问。
律师与被告人的通信,羁押单位应按规定及时传递。
律师不得唆使、授意被告人不如实供认犯罪事实。
第十条 担任刑事案件辩护人的律师认为被告人没有如实陈述案情,有权拒绝辩护。
担任刑事、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代理人的律师,对被代理人不如实陈述情况或提出的要求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经指出后仍坚持的,可以辞去委托。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有律师参加诉讼的案件,应当通知律师到庭,并按规定设置律师的席位。通知律师到庭执行职务,应当使用通知书,不得使用传票。
律师应按照通知的要求出庭执行职务,不得无故缺席或中途退庭。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通知律师出庭的通知书,应在开庭三日前送达。送达距开庭时间不足三日,律师要求延期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延期审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案情复杂,开庭日期过急等正当理由,律师提出延期审理的,人民法院在不影响法定结案的时间内,可以作出延期审理的决定。
再次开庭的日期,人民法院应适时通知律师。
第十三条 审判人员、仲裁人员在开庭审理中应宣读律师事务所的公函,说明律师的身份,不应讯问律师的姓名、年龄、籍贯、住址和职业。
第十四条 律师在法庭辩论中,有权依法充分发表与本案有关的意见,法庭应予保障。
人民法院应认真听取和充分考虑律师的辩护或代理意见,并记录在卷。
第十五条 审判人员在庭审过程中,不得侮辱律师,不得随意责令律师退庭或限制律师参加诉讼活动。
律师出庭执行职务,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和法庭规则。律师违反法庭秩序的,审判长应当警告制止,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退庭。
第十六条 律师向人民法院正式提出的书面证据、辩护词、代理词,人民法院应当入卷;意见书和其他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也应附卷。
律师接受委托或指定参加诉讼,应当认真阅卷,并在闭庭后三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的辩护词或代理词。
第十七条 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之前,辩护律师可以会见被告人,询问对判决、裁定的意见。
经被告人同意,律师可以被告人的名义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
第十八条 当事人委托律师辩护或代理的上诉案件,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的应按时通知律师出庭;决定书面审理的应及时告知律师,律师应在合议前提交辩护词或代理词。
第十九条 凡有律师参加诉讼的案件,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应写明承办律师的姓名和所在律师事务所,并在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发送当事人的同时,将副本发送承办律师或其所在律师事务所。
第二十条 承办案件的律师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认为在认定主要事实、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或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可以由所在律师事务所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原审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应认真对待,予以答复。
第二十一条 仲裁机关仲裁或调解有律师担任代理人的案件,应当通知律师参加。
凡有律师参加的仲裁案件,仲裁机关制作的仲裁书、调解书应写明承办律师的姓名和所在律师事务所。并在仲裁书、调解书发送当事人的同时,将副本发送承办律师或其所在律师事务所。
第二十二条 律师在执行职务中,应当接受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的监督。对律师执行职务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司法行政机关或有关机关检举和控告。依法受理检举和控告的机关应认真查处并予以答复。
第二十三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在执行职务中成绩显著和有突出贡献的律师,应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十四条 律师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较轻的,由主管机关分别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或给予行政处分;情节较重的,由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吊销律师工作执照或律师(特邀)工作证、取消律师资格;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
(二)私自接受委托或收取当事人财物的;
(三)涂改、转借律师工作执照或律师(特邀)工作证的;
(四)违反法庭秩序,指出后拒不改正的;
(五)隐匿、毁灭或伪造证据的;
(六)泄露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阴私的;
(七)唆使、授意被告人不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
第二十五条 司法机关、仲裁机关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或行政处分:
(一)不准律师会见刑事被告人的;
(二)拒绝律师阅卷的;
(三)开庭审理有律师担任辩护人或代理人的案件,不通知律师到庭或使用传票通知律师的;
(四)庭审中讯问律师姓名、年龄、籍贯、住址和职业等情况或非法限制律师行使诉讼权利的;
(五)律师提交的有关材料应入卷而不入卷的;
(六)判决书、裁定书、仲裁书、调解书不送达承办律师或其所在律师事务所的。
第二十六条 诽谤、侮辱、殴打律师或者非法限制律师人身自由,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1年1月3日